多彩的人生的个人空间

信息量6667

悄悄浸入我的生活2007/6/5 17:12:47


    悄悄浸入我的生活/多彩的人生随笔/2007年6月4日 16时52分<BR>
 
  今天中午的百家讲坛节目,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二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讲读《孟子·告子下》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” .他以当年高分落榜,在四十九天的时间里的经历回农村老家放马,在母校老师的邀请下走进中学的英语讲台,直至大学录取的这段难忘的人生小事,阐述如何在困境中正确对待失意,不轻言放弃,不好高婺远,悟出在困境中坚持,在坚持中发展,在发展中改造的经典心得。
 
  品味纪老师的心得休会,联想起了我对孔夫子的认识,是在当知青的时候“批林批孔”,那时生产队长叫我当政治夜校的文化教员,其实就是念报纸,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里,几乎每天晚上,我结结巴巴的在煤油下念克已复礼,孔老二要复礼,林彪要复辟的大批判文章。劳累了一天的贫下中农在下面东倒本歪的呼呼大睡。记得队里有个叫李德兵的年青人,特别风趣,他悄悄对我说,你读得这么费力,看看我们大家,累得要死不活的样子,克什么已,复什么礼,我们都不懂,放大家早点回家睡觉,把生产搞好点,不务农时才不会饿肚皮,才叫服理。现在想起他说的服理,真有点经典味道。
 
  几十年来,我没有认真读过孔孟的书,很想读,只是我的古汉语知识太浅,□□□那些年的初中语文课程古文章没有几篇,学的也全部还给了老师。三十三岁那年,我走上自考之路,大学语文是必考的,我最害怕学的就是古文,按考试的要求死记硬背孔子记言文“季氏将发颛臾“和孟子的证论文“寡人之于国也”.想想那个时候,我的记忆虽然比现在好得多,但是理解能力特别差,比如非常浪漫的庄子散文“秋水”章节,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”,人的认识离不开生存的环境,受到有限的空间“虚”、时间“时”和知识水平“教”的限制。又如“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,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?计中国之在海内,不以稊米之在大仓乎?”这段说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,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,鞭策人们努力学习,力求上进。这么简单的东西,近似白话文,我也只能对照译文,一字一句理解。每当我从中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之后,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。
 
  想想不好意思说出口,我的自考之路走了八年。那是很辛苦,也很快乐的八年。首先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专业,因为没有上过高中,初中跳高中的数理化知识难度很大,自考选择文科类,前面说了很怕学古汉语,文科类中只有法律专业适合自己,因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。丈夫的工作比较忙,常出差,大部份时间顾不上家务和照顾孩子,我在三班倒的岗位上班。我学习的劲头是这辈子很难忘记的,比如学习了一些非常经典的语句,坐井观天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……我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,仿佛圣人先贤的忠言是针对我写的。多少夜深人静的凌晨,怕影响丈夫和孩子睡觉,在小小的厨房里学习,有几个春节,丈夫带着孩子回家和亲人团聚,我独自在工厂的小家看书。学习方法也令人感觉发笑,把每一门科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写在小本子上,装在衣服包里,专门在上班路上、工友休息聊天和进厕所的时候读记……很多工友见我神兮兮念念有词,不太理解,一个工人,再说也不年青了,自考读出来能派上用场吗?是的,当时真没有用,可以说与我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.可是,我的内心深入总有一种挡不止的求知欲望,厂里没有像我起点这么低,年龄这么大的一线普通女工参加自考.我的同年人业余时间都很喜欢打小牌,很多年青人考过一科两科之后就自动放弃了,像我们几千人的大厂,自考能最后坚持下来,取得毕业证书的确比较少.自考的学习时间是挤出来,要处理本职工作与学习关系,要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,最大的苦恼是时间不等我,经历过很多次不及格的失败,比如中国法制史,法律逻辑和哲学考了三次才及格,哲学前两次分别为55、58分,最失意的时候经曾一度产生放弃的想法,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,14门全部及格,最高一门83分,取得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的毕业证书.八年的自考之路磨练了心志,虽然我未能找到"黄金屋",却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。
 
  很惭愧,我后来的经历,做过三年的工会工作回到工人岗位,大势所趋45岁那年在企业提前内退。后来,在亲戚的开的门市帮过忙,为侄儿男女煮饭,照顾老人……反正做的就是些渣渣草草的事,平常平淡,没有闲的日子。2006年只身赴南疆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机会很难得,在有生之年圆梦,因为身体不会同意我再去摘棉花。忙乎了大半辈子,还懂得一个道理,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,然而,想读经典难度很大,现在的记忆力特别差,一字一句的读也记不住。好的是,有了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大餐,特别是最近的“我读经典之系列节目”,我每一讲必看,而且每一讲每天播出两遍看两遍,因为教授老师们讲的经典在我的内心产生共鸣,看多少遍都不烦。看完了讲坛,马上到网上查找原著,加深理解,感觉自己的一生真有很多经典上讲到的例子,每一天的时间如此的短暂,为谁在忙碌,为什么感觉充实而快乐!原来,先贤圣人的思想悄悄浸入我的生活,经典中点点滴滴的东西在继续引导我。
网站地图 - 手机版 - 留言反馈
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,非实时数据显示